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ag超玩会点子竞技俱乐部 > 新闻动态 > 面对我国高超导弹,美航母无力招架!美媒建议停产

面对我国高超导弹,美航母无力招架!美媒建议停产

发布日期:2025-06-24 11:50    点击次数:173

这事儿确实有点让人犯迷糊。一边是美国媒体上冒出来的调调,说什么“航母无用”,特别是面对中国那些神出鬼没的导弹。另一边呢,五角大楼还在砸下天价,铆足了劲儿地造新的“福特”级超级航母,一艘接一艘,好像完全没听见外面的风声。这不是明摆着的矛盾吗?

奇怪的是,连一些美国自家媒体都开始“长他人志气”,详细分析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怎么能把他们引以为傲的航母变成海上靶子,甚至用“彻底消失”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潜在的后果。这话从一向自信满满的美国嘴里说出来,着实罕见。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是真觉得要栽跟头了,还是故意演戏给谁看?

要理解这其中的拧巴劲儿,得先瞧瞧那个被视为航母克星的玩意儿——中国的远程精确打击导弹。这不是什么科幻故事里的东西,而是已经部署列装的真实威胁。那些响当当的名字,比如东风-21D、东风-26、东风-17,还有最近亮相的鹰击-21,可都是冲着远海大目标去的。

这些家伙的本事,让传统海战的棋盘一下子变了样。它们的射程远得吓人,东风-26据说能打到五千公里外,这意味着它们能在中国内陆发射,直接覆盖所谓的“第二岛链”,比如美国在关岛的军事重镇,以及第一岛链上那些关键的港口和军事设施,让敌方舰艇无处遁形。

光射程远还不够,更要命的是速度和准头。这些导弹在冲向目标时,末端速度能飙到十马赫甚至更快,带着沉重的弹头以匪夷所思的速度砸下来。据说精度还能控制在几米之内。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几吨重的物体,以超过音速十倍的速度垂直落下,就算打不沉那艘价值几百亿美元的大家伙,也足以把它砸得七荤八素,彻底丧失战斗力。

这种武器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技术层面。它颠覆了航母过去的安全边界。以前,航母可以呆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的远海,放飞舰载机去打击沿岸目标,自身相对安全。可现在,几千公里外的陆基导弹就能威胁到它,迫使它不得不退到更远的地方,大大压缩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削弱了航母的影响力。

一些美国军事圈子里的人,就用“降维打击”来描述这种局面。意思是,中国这些新式导弹,把美国海军原本在规模、技术上的优势,拖到了一个对自己不利的战场维度。在高超音速、远射程的对决中,你再大的航母、再多的舰载机,可能都没法靠近威胁源,反而自己成了容易被锁定的目标。

所以,那位美国媒体作者把航母比作“移动的铁块”或者“中看不中用的劳斯莱斯”,话虽然难听,但背后折射出的,确实是美国军方对中国导弹能力的真实担忧。这种担忧,已经到了公开讨论航母生存能力的地步,这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能因此就判了航母的“死刑”。毕竟,直到今天,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依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投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艘船,而是一个庞大的作战体系,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基石。

一个现代化的美国航母编队,核心是那艘庞大的航母,上面搭载着几十架各型高性能飞机,比如能隐身的F-35C,能预警的E-2,能执行多种任务的F/A-18。这个海上机场,能提供无与伦比的空中力量,执行从制空到对地打击的各种任务,是真正的移动作战基地。

围绕着航母的,是一圈装备精良的护卫舰艇,特别是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它们配备了先进的雷达和导弹拦截系统,构成了航母编队的防空和反导屏障。水下还有攻击型核潜艇提供隐蔽的保护和打击能力。这个体系层层叠叠,构成了坚固的防御网。

美国军方大佬们嘴上还是硬得很,反复强调航母的战略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他们认为,航母是处理全球危机的快速反应力量,是外交谈判桌上的重磅筹码,是展示美国决心的最直接方式。他们相信,通过技术升级和战术创新,航母即使面对新威胁,依然能够生存并发挥作用。

从“尼米兹”级到“福特”级的升级,就是这种信念的体现。“福特”级集合了美国海军能拿出的最先进技术,比如全新的核反应堆、电磁弹射器、更强的发电能力等等,试图通过技术优势来保证其在未来战场上的地位。美国海军甚至把“福特”级的重要性抬到了与战略核潜艇同等的高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航母无用论”的声音,中国的导弹威胁也明摆着,为啥美国还要花那么多钱、花那么长时间,去造这些看起来风险越来越高的大家伙呢?难道他们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或者说,这背后的逻辑远比“有用/无用”要复杂得多?

没错,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最耐人寻味的地方。美国继续猛造航母,绝非简单的头脑发热或对风险视而不见。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战略、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多个层面。

首先,巨大的战略惯性摆在那里。航母作为美国海军的核心力量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围绕它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战略、战术、训练体系、工业基础甚至指挥文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彻底改变方向,甩掉航母这个包袱,无异于自我革命,会遭遇来自军方内部、国会、军工复合体等方方面面的巨大阻力。

其次,尽管面临新威胁,但航母的远程力量投送能力在很多场合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处理一些地区冲突、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威慑那些没有先进反舰能力的对手时,航母依然是最有效的工具。在没有找到同样强大、灵活且更能适应新威胁的替代方案之前,美国海军不可能轻易放弃航母。

再者,与中国的全方位竞争是驱动力之一。中国海军可不仅仅是发展导弹,他们还在快速扩建水面舰队、潜艇部队,两栖攻击舰也在下饺子,更别提中国也在大造航母,而且速度惊人。美国继续建造“福特”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与中国海军在规模和技术上的相对优势,确保自己在未来的海上力量对比中不至于被甩开。

还有一层,是技术上的赌注。美国可能认为,“福特”级整合的那些最新技术,加上其编队日益增强的防御体系(比如升级的拦截导弹、更强的电子战能力、未来的无人平台协同作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甚至应对中国导弹的威胁。他们或许在进行一场高风险的技术竞赛,赌自己能发展出比对手更快、更有效的手段。

最后,别忘了现实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像“福特”级这样的大项目,牵扯到庞大的军工产业体系和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停止项目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震动和政治压力。虽然这不是战略决策的唯一甚至主要考量,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这些因素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那位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米歇尔·格里芬提到的“降维打击”,以及“只需要两三枚导弹就能摧毁超级航母”的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但确实反映了美国国防界对中国新武器的高度警惕。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武器对比,触及到了对未来战争形态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深层担忧。

“航母无用论”与“福特”级继续建造,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全球海上力量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传统的思维和平台正在遭受严峻挑战,远程精确打击、高超音速、无人化等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海战的图景。

美国继续建造“福特”级,既是维护现有战略体系的无奈之举,也是应对竞争的现实需要,可能更是一种在技术迷雾中对未来方向的复杂押注。而中国的反舰导弹,则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潜在对手在核心区域使用航母的风险和成本,迫使美国必须绞尽脑汁地重新规划其力量部署和作战方式。

未来的海上霸权,不再只看谁家的巨舰更多、更大,更取决于谁能更快地适应新威胁,谁能更好地整合各种平台和技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能应对“降维打击”的新型海上作战体系。这场巨舰与导弹、传统与革新之间的较量,远没有分出胜负,它正推动着所有海军,向着未知、也更危险的海域驶去。



Powered by ag超玩会点子竞技俱乐部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